夜幕下的常州奥体中心灯火璀璨,万人欢呼声中,中国羽毛球公开赛与西太湖马拉松的余温未散,新一轮国际赛事又激情启幕。镁光灯汇聚的赛场中央,常州奥体场馆管理有限公司——这家扎根地方却屡承国赛的国有企业,正以专业化运营能力刷新长三角体育名城的名片。作为晋陵投资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,它兼具国有资本的公信力与市场化的活力,在竞技激情与全民健身的交响中,书写着“体育让城市更美好”的实践篇章。
常州奥体场馆管理有限公司由常州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100%控股,是典型的“非自然人投资法人独资”国有企业。其注册资本5000万元全额实缴,依托国有资本稳定性,承担着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核心职能。不同于央企的全国性布局,该公司聚焦常州本地场馆运营,通过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,统筹竞技赛事全民健身和商业开发,成为城市体育生态的关键支点。
乐玩LEWIN-乐玩国际作为“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”创建主体之一,公司以社会效益优先为原则。公开数据显示,其运营的奥体中心年接待健身群众超150万人次,并持续扩大场馆开放普惠度,例如向特殊群体免费发放赛事门票增设青少年运动干预服务。这种“以体为本多元反哺”的模式,彰显了国有体育平台在城市公共服务中的托底作用。
常州体育产业在体制机制改革中走在前列。2007年,常州市政府创新成立常州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,对奥体中心实施“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”的企业化运营。这一模式打破传统事业单位局限,将场馆资源转化为市场化资本——公司注册资金从初期的3000万元跃升至5亿元,通过资产整合与商业开发实现自我造血。
市场化运作并未弱化公益性。公司创新“四轮驱动”策略:以全民健身为基础(占比70%以上),联动体育竞赛房屋租赁演出会展业态。例如引入万科地产合作输出管理品牌,拓展健身培训连锁;通过承办省运会羽毛球大师赛等25项国际国内赛事提升场馆利用率;同时开发广告代理会展服务等衍生收益。2023年仅汉堡节江豚音乐节等文体活动即吸引超10万现场观众,印证多元业态融合的成功。
常州奥体中心的赛事布局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。国际层面,依托中国羽毛球公开赛马拉松精英排名赛等A级赛事,构建城市国际传播窗口;本土培育层面,西太湖半程马拉松茅山山地越野赛等自主IP赛事通过市场化运作累积口碑,其中西太湖马拉松已跻身国内金牌赛事。数据显示,此类活动带动餐饮住宿消费增长超30%,“体育+文旅”效应显著。
更深层次的产业联动正在形成。公司对外投资青奥体育(持股49%),延伸赛事管理产业链;与文商旅体深度融合,如“龙城夜未央”夜间消费区结合体育秀场,元通商圈借赛事人流打造“文体娱乐聚集区”。政策层面,《常州市促进体育消费实施意见》明确提出“培育竞赛观赏消费市场”,通过发放1500万元“信创消费券”创新数字人民币支付场景,激活体育经济生态圈。
常州市将体育产业纳入支柱型经济战略。根据规划,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目标650亿元,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.5%。政策组合拳持续加码:对国际赛事最高给予500万元资助,对职业俱乐部每赛季奖励;创新“体育REITs”融资工具,全省首单产业园公募REITs落地,为大型场馆建设开辟资本通道。
未来布局聚焦两大方向:一是科技赋能,推动“体育+数字”融合,如无人机竞速联赛长三角数据要素路演中心;二是服务深化,拓展运动健康产业。常州已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动处方门诊,筹建青少年脊柱健康干预中心,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健康服务资源。正如江苏省体育局局长殷宝林所言:“依托场馆立足本体全面发展,是国有体育资产的改革方向”。
结语:国企改革下的体育强国样本
常州奥体中心的实践印证了国有平台在体育产业中的独特价值——以公益性锚定民生福祉,以市场化激活产业潜能。其赛事盛宴不仅是竞技的舞台,更成为驱动城市更新消费升级健康干预的枢纽引擎。未来,随着长三角体育一体化进程加速,常州或可从“场馆运营”向“标准输出”跃迁,探索国有体育集团跨区域托管国际赛事IP孵化等新路径,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生动的体育注脚。